西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系(简称化工系)党支部成立于2011年,现有25名党员(含预备党员1名),占化工系教职工总数的64%。党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比96%,具有副高职称以上占比60%,40岁及以下占比64%。支部现任支委会成员都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以上职称,是“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支部于2018年12月入选陕西高校首批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样板支部建设名单。创建两年来,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挖教书育人内涵,凝练学科特色,探索形成“坚守纺化教育初心,两翼一体培育英才”的党建工作经验。
一、举旗定向聚人心,不忘初心永向前
支部围绕如何发挥教师党员作用,矢志教书育人事业,全面提升育人成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聚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育人根本问题,支部在深挖建系办学历史中形成的“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精神内涵上不断下功夫,激励广大教师矢志教书育人,以学生为中心,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培养更多的化工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化工系的发展历程,就是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就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化工系教工矢志不渝为培育更多的服务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最真实的写照。支部通过走访老教授、老党员,深入挖掘出建系办学精神元素,融入到师德师风建设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更多的教工受到精神的感召,不忘教育初心,勇担时代使命,真正做到举旗定向聚人心,不忘初心永向前。
化工系最早可追溯于1978年建校初期纺织化学工程系里的四大化学教研室,是学校最早创建的教研室。2002年教研室合并成立化工系并设综合党支部,2011年成立化工系党支部。化工系的发展历史悠久,40余年来为社会发展和行业进步培育了千余名优秀人才,也在办学历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传统。建系之初的第一任系主任——机织专家兰锦华教授曾说过:专业要面向行业,办学中要凸显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化学教研室要从基础教学实际出发,建立基于教学和科研为“两翼”,“学习共同体”为一体的“两翼一体”育人模式,培养复合型、创新性、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兰锦华教授为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化工系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围绕“两翼一体”的建设,四大化学教研室在抓牢教学科研上出实招、出真招。建系之初,筚路蓝缕,教学科研条件十分简陋,各位先贤学者们以院系为家,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何明籍副教授为成功研制出羊毛防蛀剂,导致家里都长满了各种羊毛蛀虫,但仍然坚持研究,最终成功研制出了使用方便、环境污染小、能防治各种羊毛蛀虫的羊毛蛀剂,产生了极高的社会经济价值,为企业节约了巨额成本;马友安老师用节省出来的留学补助,自费购买打字机,从国外带回系里供全校教师使用;应用化学专业带头人、二级教授朱艳同志,在十几年的病痛中从没落下学生一节课,临终病床上,依然牵挂着系里的发展和学生们的学业和就业情况,师生们深深地被她这种把教学和科研当成自己生命的全部的精神所感动。教研室也涌现出像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电分析化学领域极富盛名的王曙教授等知名学者,这些老一辈知识分子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也为今天的化工系人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时代,化工系人依然弘扬着这种精神,坚守着“两翼一体”的育人模式,在新的教学和科研领域砥砺前行、不懈奋斗。化学工程二级学科带头人刘永红教授,默默耕耘20余载,始终在三尺讲台奉献真心真情。他常常教育学生要有坚定的科研信仰,用艰苦奋斗和不断创新闯出科研新天地。刘永红教授聚焦废水资源化利用研究与高效厌氧反应器研发,主动对接企业,依托产学研平台,深入钻研,成果丰硕,为企业发展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难题。
二、勇攀高峰担使命,薪火传承育英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何继承先贤之志,做好新时代化工人才培养是摆在化工系党支部面前的重大课题。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化工系党支部聚焦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化工”的时代要求,坚持“两翼一体”育人模式,着眼于产出更多的高端产品与先进技术与工艺,夯实化工学科地位,不断提升“绿色化工”人才培养水平。
(一)着力教学育人方面,构筑“一翼”
1.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工程认证和新工科建设要求,为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化工系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改进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重新调整课程体系,并建立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比如增设了必修课程《工程伦理》和选修课程《企业HSE风险管理基础》,将HSE(健康、安全和环境)职业伦理教育引入化工教育环节,使之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更新了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对涉及高能耗、高污染的课程内容进行改进,增加绿色化工相关内容。开设《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等和学校办学特色相关的交叉课程,普及清洁技术和清洁生产内容;在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时,明确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弘扬“崇真尚美,经纬天下”的学校精神,将“三全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2.深化课程思政,厚植家国情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时调整教学模式,转入线上教学。在《化工原理》课堂中,教师告诉同学们,教材上没有提到的“气溶胶”,也是流体的一种类型,其传播被证明是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方式之一。通过讲述什么是气溶胶及其传播原理、如何预防,引出医用防护服、口罩、手套等医疗器械材料的制造均与化工行业息息相关。在增强同学们专业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的同时,结合我国抗疫取得的伟大成效,厚植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又比如教师在讲授《有机化学》课程中,引入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消毒液能灭活病毒,是由于其强氧化性,并深入解释其作用原理;在讲到杂环化合物尿嘧啶时,强调尿嘧啶也属于核酸,引申到目前的“新冠”核酸检测为何时间长,原因是初期对病毒不了解,后科研人员通过基因测序,明确结构,有针对地研制出核酸试剂,从而提高了核酸检测速度。同学们纷纷表示感受颇多,只有学好专业,才能报效国家。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化工系建立了5个教学团队,通过常态化开展教学法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大幅提升,赵婧老师获得2018年陕西高等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理科组)和陕西省第三届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奖;赵婧、杜燕萍两位老师分别获2019年学校讲课比赛工科组一等奖和三等奖,赵婧老师获评学校“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荣誉称号。2020年,4个教学团队递交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申请书。
(二)着力科研育人方面,构筑另“一翼”
1.深化协同育人成效。以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作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教学改革、科研立项、论文选题等方面,倡导教师要把科研成果及时推广到产业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2019年,化工系组织多位硕士生导师成功申请到我校柯桥纺织产业创新研究院暨西安工程大学(柯桥)研究生学院项目,研究生通过到柯桥当地开展科研实践工作,增进了高校与企业的融合度,使得人才培养更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求。
2.强化人才和学科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作为学校重点发展的一级学科之一,在校院的大力支持下,院系紧紧抓住学科调整以及新实验楼建成使用的发展机遇,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陈芬儿、马光辉、范代娣等知名学者加入学科发展,引进青年博士17名,引进武占省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李扬、李云峰为拔尖人才,使师资结构趋于合理。其次,加强学科平台建设,西安市纺织化工助剂重点实验室已通过西安市科技局组织的验收。在科研获奖和科研立项方面取得突破,李仁忠副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溶剂型离子液体的制备及污染物中离子的检测及其溶剂化研究与应用”获2019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20年度省科技厅项目获批9项,获批数量和经费大幅度增加。在近年的科研活动中,支部党员承担科研项目占63.3%,发表论文占58.7%,检索论文占61.1%,授权专利占66.6%,获得科技奖项占100%。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力引领了化工系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提升。此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工程认证申请已被中国工程专业教育认证协会受理。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一体”
支部通过师生在教学科研中的紧密联系,构筑了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学习共同体,在平等互助中,教学相长,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以化工设计竞赛为平台,打造学校“一院一品”重点建设项目,连续七年累计已有百余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化工实验大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西北地区特等奖等各类奖项20余项。通过与学生党支部共建、开展考研辅导等活动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渠道,2020年化工系多名学子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重点院校,学生就业率、考研率显著提高。
此外,化工系协同环化学院绿风环保协会联合共青团陕西省委、省生态环境厅及陕西省环保志愿者联合会等政府单位和社会组织长期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已经连续十年赴黑河中下游进行水质调研,结合主观评价与水质分析结果对环境现状进行评价,提出未来保护对策,促进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协会,化工系多年来培养出了“全国三好学生”“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等一大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典范。在倡导社会公众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等方面为西安乃至西部地区的环保事业做出了大学生应有的贡献。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建系以来,化工系培养的千余名毕业生中,其中一部分已成为单位的骨干。2001级应用化学专业校友王晓先荣获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授予的“2020年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荣誉称号;2002级应用化学专业校友李文亮获2017年“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校友保全福在疫情期间捐赠大量防疫消毒物资给母校,回馈母校培养;2003级应用化学专业校友,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王竹君教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Catalysis、Nature comm.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并在“2018全国表面分析科学与技术应用学术会议”上获“Light青年科学家奖”。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正是这种精神在不断激励一代代化工系人用坚守浇灌理想,铸就梦想。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虽然我们在“双创”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深知我们离省内外的优秀高校支部还有很大距离。今后,我们将继续在校、院两级党委的领导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