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党校)
先进楷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楷模 - 榜样力量 - 正文
党建引领构建强化纺织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1-05-05 10:55 点击: / 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深入人心。高校作为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最活跃的细胞单元,有责任也有能力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具有创新型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助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紧抓纺织优势特色学科资源,把构建体现纺织学院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作为党建育人的重要工作来抓,提出了“党委领导,行政牵头,支部动员,党员带头,全员参与”思路、明确了“党建引领、制度保障、资源整合、突出特色”要求,依托“陕西省高等院校首批创新教育改革试点学院”,从完善制度保障、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体现纺织学院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育人模式体系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开展学习教育,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师生党员创新创业育人意识

学院党委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广大师生,尤其是党员的“育人”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创新创业育人”是国之大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教师党员应当带头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学生党员应当带头参加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同时,党委教育动员党支部书记,特别是教工党支部书记要组织支部党员积极投身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党员教师要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二、党委领导,党政齐抓,推进创新创业育人制度体系建

学院党委谋篇布局,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院教育教学整体发展规划。学院行政结合《陕西省属高校追赶超越之“创新创业教育”指标评价点细化表》,细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初步建立起一个创新创业育人制度体系:

1.完善育人组织体系。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院长为双组长,教学副院长和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各专业(实验中心)主任和辅导员为组员的学院创新创业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

2.健全指导服务机构。成立科研副院长为主任,教学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为副主任,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资质的导师为组员的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学院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实训平台、孵化平台建设的论证、评审及创新成果的学术评价,统筹全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及实践活动。

3.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由学院教学副院长酝酿提出、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出台了《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奖励办法》、《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动员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相关细则》,从制度上充分体现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倾斜支持。比如,文件规定,对于所有参与指导学生参加经学院认定的专业类学科竞赛的教师,无论获奖与否,均给予指导奖励支持。同时,学院于2018年将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主办的专业类学科竞赛均认定为国家级,借此加大对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专业类学科经费的支持和奖励力度。及时在校内外媒体对学院的创新创业育人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和崇尚创新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整合资源,突出特色,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1.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认知水平

学院党委发挥党管人才职责,由教学副院长申请、党委会同意、党政联席会议通过,学院采取自有师资培养与校外兼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近两年来,选拔3名年轻党员教师和5名辅导员参加“双创”育人研修,提升年轻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平。通过开展创新创创业教育多渠道培训,不断激发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热情,促使教师由被动推动转化为主动进取。实行学院与学院或学院与企业双导师制下的联合培养机制,积极聘请名师、企业家到学院兼职任教。开设纺织启蒙论坛,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科技启蒙,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度;开设纺织前沿论坛,引导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跟踪专业科技前沿,促进学生深化认知专业;开设创新创业类讲座、沙龙,邀请学者、企业家现场讲授,强化师生互动,引领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2.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牢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基础

在打造“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学院突出纺织学科特色优势,面向纺织行业新型相关产业发展需求,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和纺织行业“卓越工程师”培育目标,遵循纺织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以专业认证为准绳,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堂教学体系和以工程基础技能、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创新技能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跨学科、多元化的课程进行搭配设计,实现课程资源的渗透和融合;通过结合纺织类专业特点,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对接。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自主设置与之相配套的实践环节,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改进实践教学手段与方法,大力支持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同时依托尔雅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模块,管理学院全校性创业管理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为学生接受“双创”教育和开展“双创”实践打牢知识基础。

3.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拓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空间

学院现拥有省部共建智能纺织材料与制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功能性服装面料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纺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院士基地、色纺色织创新工作室等多个省部级和校级实体教学平台。同时,拥有省级纺织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校级轻化工程虚拟实验教学中心两大虚拟教学平台,现已搭建了从原料制备、纺纱、织物织造工艺流程的仿真设计、快速模拟、制造到效果展示的纺织品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以及“五层次、六模块、一平台”的轻化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创新教学体系。同时,学院依托学校的陕西省2011产业用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平台,努力构建学校、学院、专业、实验室为一体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突出特色、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的虚实结合的专业实践平台,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2018年,学院联合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艺术交流中心,成功承办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借此机会向参加评审的纺织类高校学者、行业企业专家以及参赛师生代表完美展示了来自全国17所纺织院校的228件参赛作品,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同时,强化校企“产学研创”合作培养,拓展学生“双创”理念实践空间,增强学生“双创”动力。由学院党委牵头,党支部组织发动,“双带头人”教工支部书记和知名党员教授带头与数十家行业企业开展合作,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各种实习实践活动,协同推创新创业育人。学院现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厦门夏纺纺织有限公司、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等优质实践基地。针对纺织工程和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组建稳定、结构合理的、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开展项目式实践教学,学校导师定期赴企业检查教学进度,督促学生开展工作。同时,学院为提升学生校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已连续举办数届毕业班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汇报会,使学生带着目的、任务和压力去实习,带回经验和成果与低年级同学分享,活动收效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学院还强化科研反哺,推荐校企创新研发中心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学院建立校企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和研究院等二十余个。同时,学院依托校企合作,搭建学生设计作品展示平台,激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结合。学院连续举办了三届“艾德维斯”杯和七届“金玉杯”针织服装毕业设计作品展示会。举办作品展示会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又促使学生将艺术修养与工艺设计相结合,不断开展创新实践。学院将在试点学院建设和学校配套经费的支持下,继续探寻与更多企业或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联合等模式,将展示内容拓展到学院的轻化工程和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学生全方位打造更多的展示平台。轻化工程专业现已成功举办两届染整打样仿色竞赛,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成功举办一届非织造材料创新设计大赛。

以上实践平台的建设,大大拓展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空间,对于深入推动师生“双创”教育和实践起到了重要激励作用。

四、党支部发力,党员带头,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学院党委以教工党支部为骨干,学生党支部为支撑,组织动员党员教授、博士和学生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育人质量”中积极作为,开展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构建和实践活动。目前,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形成了“三主体三联合”和“4个‘1+1’”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同向发力新局面。

1.“三主体三联合”创新创业育人模式。该模式是站在学院层面,在学院党委统筹协调、行政负责实施、教学副院长具体执行下,以学院作为培养主体,建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体系;以学生作为创新主体,加大创新创业教育配套建设;以企业作为需求主体,强化校企“产学研创”合作培养。通过院校联合、院院联合和院企联合,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与创新实践教学相融合,力求达到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要求,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完美对接。学院党委把握方向,求新求变,大力支持行政运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制度,由教工党支部动员鼓励老党员老教授带动新党员新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目前,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教师老中青结合,其中80%以上是党员。学生党支部则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项目,并辐射到其他学生。目前,每年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达到千余人次,其中50%以上是党员。

2.4个‘1+1’创新创业育人模式。该模式是站在学生教育层面,由学院学生辅导员负责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模式。该模式以学生党支部为动员机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团员为主要实施对象,辐射带动全体学生。具体来讲,就是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校内指导教师+校外创业导师”、“校内实践+校外实践”4个“1+1”协调推进机制为载体,整合学院教育教学资源、创新创业平台、实验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第一课堂”学习质量,拓展“第二课堂”创新实践,发挥“两个课堂”合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以专业教育为根本,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内涵建设;以激励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为基础,校外创业导师指导创业活动为辅助,增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校内金工实习、专业实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生产实践优势互补,达成培养学生工程师能力的教学目的。

以上两种模式从不同层面同向发力,共同达成使学生系统扎实掌握基本工程能力的创新创业育人目标,让学生具备“卓越工程师”基本科学素质和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素养。

上述两个模式已分别获批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和陕西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

五、“创新创业”育人成果显著

1.学院层面:学院2016年获批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建设单位;成立了学校第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心心辅益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成功承办了五届校级大学生职业能力大赛、四届校级“互联网+纺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一届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举办了三届院级染整打样仿色竞赛和一届院级非织造材料创新设计大赛。

2.教师层面:近两年,学院教师主持获批和创新创业相关的教改项目2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省级重点项目2项,发表教改论文10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中纺联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组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2项,立项36项,其中非获批国家级项目12项、省级项目8项,结题通过验收38项,其中优秀项目6项。

3.学生层面:近两年,获得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银奖4项,铜奖6项;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银奖3项。2018年西安高新“创青春”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9项;2019年首届“标新·29”文化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第十二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纱线设计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2项;中国纺织类高校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绿色染整科技创新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上一条:坚守纺化教育初心 两翼一体培育英才 ——西安工程大学化工系党支部先进事迹

下一条:凝聚人心 创先争优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电子信息学院控制系党支部先进事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