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想 服务人民
——从杨善洲身上学什么
(摘自光明日报)
杨善洲的事迹经各大媒体集中报道后,感动了许多人,也让我们见证了优秀共产党员的铮铮风骨,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
清贫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杨善洲的一生,简单而充满传奇。
他简单,是因为杨善洲的一辈子算不上“波澜壮阔”:担任领导职务时抓农业兴科教,改善民生;退休后上荒山植树造林,造福社会。
他充满传奇,是因为他人虽已逝去,但影响却穿越时空,烛照世人。其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先进事迹,让人们清晰地领略到了共产党人“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精神高度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情怀。
向杨善洲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与群众打交道的方式、方法,更要深刻领悟他的精神境界。杨善洲的精神境界最可贵之处,在于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追求理想、为民服务。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说易行难。杨善洲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本色。
“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杨善洲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粮食书记”、“种树书记”……群众赋予杨善洲的一个个别名,无声诠释着他与群众之间的自然联系。他从政几十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公仆本色从未改变。
学习杨善洲精神,每一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视其为镜鉴,时时刻刻对照、鞭策自己。
向杨善洲学习,要学习他的公与私泾渭分明。“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能用来办私事”。这是他始终坚守的信条。
一时做到公私分明不难,一世都做到公私分明却殊为不易。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他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公私界限犹如楚河汉界,从不跨越。
到基层考察,他自掏饭钱。老伴偶尔用公车,汽油费他主动交。作为地委书记,杨善洲手中有权,但他的权只为老百姓所用。妻儿户口留在农村,二三十年无力盖起一栋新房,三个女儿靠不上他一点关系,因为“他当官是为国家当,又不是为我们家当”。
向杨善洲学习,要学习他对“穷”与“富”的坦然面对。为官之本在于做人,而能不能正确对待名利二字,最能考验执政党的党员领导干部。“他贫穷,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雪中送炭出手大方。” 杨善洲事迹报告团成员的讲述,形象揭示了杨善洲对待名利的态度。
杨善洲确实很“穷”,甚至可以说是穷得叮当响。家里漏雨,妻子张玉珍专程找他拿钱,他掏出了身上仅有的30元钱;家里借钱修房,还债时,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他穷得连相濡以沫的老伴都难以相信。
可杨善洲又很“富”,甚至可以说是真真切切的亿万富翁。有人替他算过一笔账:他所承包的大亮山林场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有的人富甲一方,他却很穷,穷得只剩下用数字计量的钞票;有人的穷得叮铛响,他却很富有,财富富有得让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杨善洲就属于后者,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3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林场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观的绿色存款,留下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向杨善洲学习,要学习他在进与退时的泰然自若。进与退的选择,最现实地检验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感情,检验着价值取向和牺牲精神,检验着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杨善洲在进与退时的选择,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标杆。
什么是淡泊名利、地位,什么是正确面对领导干部的进与退,杨善洲的行动就是答案。杨善洲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也深爱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的人格是鲜活的、现实的,有血有肉有灵魂。他的所作所为,不是惊天动地、轰轰烈烈,也不是高不可攀,谁都可以学、可以做。他来自于党的深厚传统和人民的沃土,又为一个我们的党提供了新的精神养分。
“长征接力有来人”。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当代中国,向杨善洲学习,就是在社会上竖起一个标杆,建构一把道德标尺;就是在社会上确立一种道德风尚,弘扬一种主流价值理念;就是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像杨善洲那样为政、干事、做人,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