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伯宇,教授。北京人。侯镜如将军之子。曾在清华大学、台湾大学、西北大学攻读物理。1966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侯伯宇与美国的乔玲博士等人合写了一篇论文,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揭示了守恒流的根源,填补了国际空白,这一成果被国外学者称为“侯氏理论”。历任西北大学副教授、教授、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科协副主席。2010年10月6日逝世,享年80岁。
侯伯宇-简介
侯伯宇出生于将门之家,他的父亲侯镜如是黄埔一期毕业生,曾是地下党员。侯伯宇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研究,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他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国际物理学界称为“侯氏理论”。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专于粒子物理和现代数学物理,从事u群代数的表示、规范场拓扑行为、可积模型的对称产生算子与几何、规范场的上同调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成果。有论文集《规范场、群论与完全可积问题》。
侯伯宇的造诣可以从他与他弟弟侯伯元教授合著的《物理学家用微分几何》中窥见一斑,想了解他的学术水平的可以去翻翻。这部书的深度与广度国内无出其右,很多美国著名大学都是将此书作为指定教材的。有同行专家认为,这部书比霍金的《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Space-Time》更难读通。
新中国成立前夕,侯伯宇满怀一腔热血,放弃了在台湾大学的学业,也放弃了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涌动着爱国热情的他,决定放弃学业,投笔从戎。他是班里第一个主动要求参加志愿军的学生,并将父亲给他的4年大学学费、生活费1000美元都捐给了组织。1951年,他参加了军干校,被派往东北师大学习俄文。1953年,看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外语人才,侯伯宇向组织申请到辽宁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翻译科当了一名俄语翻译。1956年国家提倡“向科学进军”,为实现科学报国的理想,他考取了西北大学物理系,并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后来,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1973年,侯伯宇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并最终在西北大学扎根,一干就是37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其间,国内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工作,他都一一谢绝,他说,西部更需要我,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2009年11月,侯伯宇被确诊患上了膀胱癌。住院期间,他依然放不下手里的书,放不下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在病房里、在治疗中,他还经常拿着最新的论文研读。弥留之际,他依然念念不忘的,还是科学研究!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侯伯宇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10月6日13时3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80岁。
这是一个默默耕耘,只知奉献,不求回报,将生命无私地融入科学、胸怀天下的大德之人。
这是一个具有孩子般真纯,虽死犹生,让无数人念念不忘、感慨万千的大功至伟之人。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具备的那种难能可贵的志气、骨气、血气。在他的身上,我们窥视出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最最撼人心魂的道德力量。他代表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民族精神,他是我们的“国魂”——他就是已故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的骄傲”的“侯氏理论”创立者、西北大学侯伯宇教授。
冲击物理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2011年12月24日,在西北大学一个会议室里,说起侯伯宇教授生前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高风亮节和大行德广,作为侯伯宇生前的领导、同事、学生、友好,已年逾古稀之年的石康杰、刘舜康、赵弘毅等人,依然情动于心而行于外,显得异常激动。
据介绍,侯伯宇长期奋斗在国际理论物理研究前沿,在U群代数的表示、规范场拓扑行为、可积模型的对称产生算子与几何、规范场的上同调等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是当今世界数学物理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侯伯宇就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1983年,侯伯宇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著名的“侯氏理论”,是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现代科技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的骄傲”。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称其为国际理论物理学科的带头人,并用“非常漂亮”、“强有力的”、“很优美”等词语,称赞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006年,他向“数学中的几何Langlands纲领如何在量子场论和弦理论中实现”这一当今国际数学物理前沿的交叉领域进行冲击,并组织来自国内数学和物理学界的一流学者参与到课题中。这是物理学中相当于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的一颗明珠,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凭着艰辛的付出和努力,侯伯宇在国际数学物理学界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出版专著两部,研究成果多次受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Jackiw、德国波恩大学Nahm、英国剑桥大学Fanli等著名学者的赞许。
德高为师 学高为范
据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姜振益和侯伯宇教授的学生杨文力、杨战营等介绍,侯伯宇不但在学术研究上非常刻苦,孜孜不倦,而且治学严谨,学术思想十分活跃,为中国的理论物理研究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即使在身患癌症时,他仍然对医生说:“能否再给我三五年时间,让我把手头的研究做出来。”李政道教授曾这样评价:“他勤奋万分,以研究物理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侯伯宇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曾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普通物理》、《原子物理》、《数学物理方程》、《半导体物理基础》、《相对论基础》等多门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教学过程中,侯伯宇非常注重创新和提高课程起点,强调授课内容要与研究课题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讲授国际上正在发展的最新、最先进的内容。他要求学生必须对本学科的全局有通盘的了解,这样才能判断学科生长点,选择能带动学科的课题。他要求学生一定要创新,即使不能达到当前世界的最新水平,也多少要有所突破。他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努力寻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按照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倾力将国际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他的《立足西北,造就直达国际前沿的理论物理研究生》的教学成果,获得了全国高等教育首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与弟弟侯伯元合作的专著《物理学家用微分几何》至今仍是国内和美国许多著名大学物理专业的指定参考书。
侯伯宇非常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千方百计地想办法送学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访学进修。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1985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巴丁、普里高津、哈肯、福井谦一、格罗斯、法捷耶夫等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相继前来访问,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侯伯宇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生。他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名,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7名。如今,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其中有15人成为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
侯伯宇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他们的学术品格,更用自己的善良、宽容、认真和正直,塑造着学生的人格,带领学生健康成长,也影响着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他所带的研究生中,几乎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得到过他的资助。
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元本和朱重远教授曾说:“侯伯宇为我国理论物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对于得到广泛认可的我国理论物理‘西北军’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学生遍布全国乃至海外。”
朴实无华 淡泊名利
侯伯宇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任何时候谈起来,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理论物理有个西北大学,西北大学有个侯伯宇。但他从未居功自傲,始终朴实无华,低调做人,从不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和宣传。对于他来说,科学研究能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声望和利益,并不在其考虑之中。
作为一个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他生活俭朴,从不追求享乐奢华;克己奉公,利益面前从不伸手。他从来不肯动用科研经费为自己报销一本和课题“无关”的书。上世纪90年代初期,学校还没有条件给研究所装空调,他就从自己的科研奖励里拿出来一部分钱,给研究所的办公室都装上了空调,而自己始终住在老旧的家属楼里,家中家具一用几十年,从不舍得多花钱更换。
侯伯宇同志不计名利,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始终以工作为最大幸福,以教学科研为最大快乐。他一生成果卓著,但多次申报院士未果。他坚决反对学校出面做工作,也不允许利用家族的力量来谋求影响,甚至在整理申报材料时,他舍弃了一些影响因子非常高的论文,反而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他给学生解释说:“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是实际上的学术价值却不及另一些论文,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在他心目中,学术价值是最神圣的,科学本身超越了一切。这种学术风气、学术道德和人格品质同当今的一些学术造假、剽窃抄袭、学术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响和带动了周围一大批人全身心地投身于工作。1997年,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授予他第三届“孺子牛金球奖”。
为使西北大学的物理学科后继有人,侯伯宇主动辞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积极培养扶持年轻学者勇挑重担,为造就一支过硬的学术团队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得地处中国西北的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在世界理论物理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在给学校的材料中写道,“我最适宜的岗位是科研第一线。虽然物理界到我这个年龄的人多数已不在科研第一线亲自动手,但我感到我还有精力在难得的科学春天中,继续与战友及学生们向国际舞台冲刺。现在已经打开了局面,在国际上也取得了发言权……组织多次建议我做行政工作,我都恳切辞谢了。我要为在西安建立理论物理科研基地而努力,进一步培养高水平的青年人,为提高陕西以及我国理论物理界的教学、科研水平而努力。”